别人不知道我在做些什么,但我很清楚我自己在做什么
2019年5月13日-5月19日 中阶九期 付洪海
郝堂,一个美丽的地方,古朴的民房,初春光秃秃的树枝,孕育着小芽,厚实的土地,还不见一些些绿!潺潺的溪水,蜿蜒于群山之间,鸡鸣声加上傍晚一两声蛙鸣,偶尔一两声狗吠,好一片乡村之气!感觉一般强大的生命力冲击吾心矣!
从枝枝冷黄到繁花似锦到披上绿装,到目前的深绿及蛙声连连,一片生机勃勃也!居郝堂道中书院已经五十三日矣!吾心已有所触动,终知此大生命力源于圣贤之气矣!
道中之"三个馒头"—— 读经、研习理论,听讲座。平实而又充实也!读经与圣贤相伴,理论研读明经之传,乃民族之本也,听讲座知希望之光,一批道中人在践行,体制内校长的精彩分享,让人深感推广读经的不容易。中国这么多小学、中学,读经比例还是少之又少啊,即使在读,也是在挤牙膏似得安排有限的时间读,百年的影响实在太坚固。
道中书院,推广读经之教的破冰之船。乘风破浪,一往无前,以读经教育理论,教导了一批批道中人,播下了诵读经典之文明之种矣!剩下四十七日矣!孟子的浩然之气已入眉宇之间,诸位校长的读经之道心已入吾心矣!读经教育,开发人性之教育,赞天地之化育矣!推广读经是一件永不叹气的事!
2019年5月13日-5月19日 中阶九期 熊娟
繁忙的一周又过去了,宣导演练加上“三个馒头”,让我对读经理论越来越清晰,也能够用心的去体会读经人坚守的那份坚定的道心,从而更加强我对读经教育的笃定。
这一周书院安排的第三个馒头中,孟金松老师和王莹莹老师对我的触动最大。孟金松老师说:“别人不知道我在做些什么,但我很清楚我自己在做什么”。他对经典的那份执着,在普通人眼里看似疯魔的状态,不可理喻,但他这种深深的情怀和满满的诚意早已融入到他的生命里,就像空气和粮食一样重要,即便被所有的人排挤,即便失去现实中的一切,他仍然乐在其中,丝毫感受不到他一点的委屈和挫折感,就像他自己说的,他就是那颗洒向世界的满满的爱的“铜豌豆”,这简直就是在用生命去谱写对读经教育的赞歌,这样的精神触动了我,让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一颗坚强的“铜豌豆”,也希望自己在读经道路上练就金刚不坏之身,任他怎么颠沛,仍旧能够坚定充满爱意。
第二天听完王莹莹老师的课后,更加加强了我对自己自我人生的价值的定义,王莹莹老师的生命状态简直让我震撼,生命的饱满可做到如此滴水不漏,一个外表看似柔弱的女子,内心却充满了浩然之气,但她内心又不失活泼,心灵又异常的敏锐,她用她那润物细无声的柔软心灵去体贴万物,又将她满满的浩然之气,鼓舞和照亮身边的一切。在她的眼里一切都充满了无限的美好与希望,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还能够时刻做到自我觉察,这么一个光辉饱满的生命状态,简直不敢相信她是活在现今时代中的人物,从王莹莹老师的身上能够找到太多的颜回的影子,每一个细节的流露都值得赞叹,突然能够感受到圣贤离我们很近,让我心生渴望成为像她一样的好女子,将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。
从孟金松老师和王莹莹老师的故事里,让我不禁想到了《孟子》里面对孔夫子这样的一番赞叹:“麒麟之于走兽,凤凰之于飞鸟,泰山之于丘垤,河海之于行潦,类也,圣人之于民,亦类也,出于其类,拔乎其萃”。虽然他们不一定拥有孔夫子一样的光辉,但是对于我们现今时代的人来说,他们又何尝不是做到了“出于其类,拔乎其萃”,忽然感觉到我们只要一直不断的努力做好自己,时时保持敏锐、活泼、柔和的心,不断的去扩充自己的正气,我也一定能够做到“出于其类 ,拔乎其萃”。
2019年5月13日-5月19日 中阶九期 段奕芳
来道中学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,教室里黑板上的倒计时显示还有50天,今天刚好是过了一半,每日还是欢喜地读《孟子》,欢喜地研读理论。近日读到一段话说:“每个人都要以修道者的心灵来读这种书,因为这种书就是道的显发,几乎每一句,乃至于每一个字都是道的流露”。“这种书”指的就是经典。“修道者”三个字给了我心头一个触动,诚然如此啊!“百日中阶班”在我看来也就是修道百日!而我,也自视为一个修道者。
修道在心,《沉思录》里说:“人退回到哪里,都不如退回到自己的心里”。孟子说:“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。知其性,则知天矣”。性不可见,由心而见,论及四端之心时又说:“凡有四端于我者,知皆扩而充之矣,若火之始然,泉之始达,苟能充之,足以保四海;苟不充之,不足以事父母”。可见,一切从心开始。一个真正的修道者,也是从修心开始。在这条修道的路上,始终要与智慧同行,与高人为伍,追随圣贤,永不止步。王阳明说:“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,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”。知行合一,一个人知道真切,真正知道的时候必定会行。诚然如此!真正看清楚自身的不足,心性修养的欠缺,开始向往光明,向往超拔于风气之上的人生的时候,就是真正修道的开始,毅然决然,不顾左右,不迟疑!
记得钱穆先生说过这样的一段话,印象十分深刻:“世界上任何一事一物,莫不经由了人的心,人的力,渗透了人的生命在里面始达于完成的。我此后才懂得,人的心、人的生命,可以脱离自己身体而存在、而表现。我才懂得看世界一切事物后面的隐藏的人心与人生努力的意义”。我也隐约的体会到人的心的力量是无限的,可以打破一切的障碍,或超拔自我、或创造奇迹。同时,我也隐约的体会到了人有两个生命,一个是灵魂的生命,一个是躯体的生命,更为有价值的是人的灵魂的生命,灵魂的生命是一种超越的本质,而躯体的生命是类似于现实的本质,当躯体的生命控制灵魂的生命的时候,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浑浊的生命状态,习性中不思进取,这也只是一种“气质之性”。但是,当灵魂的生命能够自如地管控躯体的生命之时,人的习气欲望将会被不断的调整,使之顺从清明的良知,所展现出来的则是“天命之性”。在此修炼的过程中,需要一个人有强大的意志力和通透的理性,不断清除自身的污浊,朝向光明,所谓“汤武,反之也”。这只是儒家给予我的启发,就是不断的去奋斗,所谓“尽义知命”,所谓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”,“知其不可”是天命,“而为之”是尽义,人生真正的意义是在尽义,而非知命,所谓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正是这样一种“不息”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奋斗不已,永远精进的精神传统,生命的智慧。
看远古时代的中华神话故事,精卫填海,夸父追日,愚公移山等等,都彰显出一种与自然的抗争、与生命的抗争,永不妥协的力量感,生生不息,把人性的光辉发挥到了极致。这与儒家的“尽义而知命”只是相似了。而这种愚公移山式的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是真的知其不可吗?其实未必的,因为人眼睛看到的,耳朵听到的,手能触及之处总是狭义的范围,心听到之处,才是真正的目的地。所谓道在天地,人心不灭,朱熹所谓:“人心之灵,莫不有知”。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,看事情不要用眼睛,而要用心,一颗光明清澈的心是不会骗人的。
修道修心者,要能够从根源本源上来把握。《大学》所谓: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”。孟子说:“源泉滚滚,不舍昼夜,盈科而后进,放乎四海,有本者如是”。这里说的本指根本、本源。有了本源,遇到了坎坷也不怕,就像活水一样,遭遇低洼坎坷则填满,再继续向前进发,所以,人不需要将自己束缚在现实的层面里,先要竖起根本,这个最高的本就是人性,就是天地宇宙之性,就是道。求道的路上,要“盈科而后进”,奋斗不已!
拿电影《肖申克的救赎》来说,其中一个老囚犯,他救了一只受伤的小鸟,并将它治好,最后他出狱的时候将小鸟放生,但他的结局却是以自杀而终。为什么呢?他可能给一只小鸟重新一次生命,又能给他自由的天空,却无法救自己。关键的原因是他自己并不是爱和希望的源头,也没有能从爱和希望的信仰的本源去获取力量,获取源泉活水。他死于希望的枯竭,他的死和主人公及其他好友瑞德的重生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,主人公所展现出来的是熠熠生辉的人性之美,永远是我们赞扬和学习的美好主题。从一定层面上说,与其说主人公是饱含着爱和希望的特质,倒不如说它是爱和希望的本源代表。所以修道者无论是想长智慧,还是扩充知识,都应从根源处上来思考 ,更加清晰明了,进而更加理性,立得更稳、更客观、有底气、有自信。
修道之路常常会遭遇诸多意想不到的艰难,甚至是天地不应的孤独感。但是,一位真正的修道者是不惧于此的,他有过对命运抗争的奋力、呐喊,有过绝地反击的誓死决心,立于天地之间,冲破生命的限制,“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”,从不改其道心、从不失其根本、从不忘其信仰。他也不是冷眼旁观世道的置身事外者,他悲天悯人,修炼自己,也致力于修正世道,造福人世。他于人世间,吟啸且徐行,说: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,走尽了修道的路途,“回首向来萧瑟处”,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。一切都归于平实无奇,归于宁静自得。而他到最后,依然还保有一颗活泼、通透的赤子之心,依然对世间充满孩童般的好奇和美好的期待。
2019年5月13日-5月19日 中阶九期 张瑞
这个礼拜学习生活可谓是阴晴圆缺,五味杂成,也到了从积极、激情、饱满到忧郁、低沉、心烦意乱的过渡。其他同学这种不好的现象可能是来的早一些,慢慢适应之后,明确方向,激情四射进入状态,而我呢是慢一拍,最近读书的声音总是大不上去,注意力不集中,脑海中也总是浮想联翩,一想起之前的不开心、不如意,就仿佛像当下发生的事一样,心情一下子低落了。当想起孩子的时候,当陪伴孩子的时光及孩子的教育不当的悔意油然而生,心情有时活跃,有时郁闷,虽然嘴一直在念,但思想早就飘飘然了。自己也在努力改变着这一现状,努力将思想拽回来,可是总是不经意又跑神了。生活中也一样,看什么都好都美的心情也慢慢消失了,也看起别人的缺点来。我一直在反省自己,这是不对的,不能这样,一定要改变,研习理论有时也总是精神不集中,跑到其他地方了,同样的页数,看的又再重新看一遍,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,私下还要补课。
这是怎么了?我们读的是经典,是启发我们光明的,怎么会这样呢?我想,只有先把自己的心念处理好,才能步入正轨,而我又该怎么做呢?教授说:“智慧可以当下即是,只要按着本性做,皆可以为尧舜”。道理是很清明,但做到却很难呀。
直至昨天听了各个学校校长的读经进校园活动分享,让我感受颇深,尤其是见到了王莹莹老师,之前知道她的名字,也见过她,但并没有听过她讲课。但看到她本人就知道她一定是个端庄娴熟、柔里带刚的有文化底蕴的好妈妈,好妻子,好老师,好媳妇。果然,她讲课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每一个听课的人,时而泪流满面,时而喜笑颜开,她是用生命在演讲,用生命在做教育,她对孩子那种耐心、那种智慧,那种上行下效的教育的爱,让我们自叹不如,让我们感动、又欣喜,这样的农村小学还有这样一个真正的老师在做教育,哪一个家长把孩子交给她,不放心呢?她是我心里的榜样、内心想成为这样的人。
再听过其他老师的分享,让我更有力量,更有激情了。不能浪费现在的分分秒秒,珍惜当下,现在道中学习是那么不容易。做该做的事是智慧,做不该做的事是愚痴。
这两天教学“加餐”分外震撼。书到今生读已迟,校长和老师们讲述了他们的智慧历程,在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经典的践行,体制学校能率先做到这个程度其实是令人随喜赞叹的,那些孩子们也是幸福的,值得世人为之效仿而实践。作为当下的自己,做好当下的事,虽然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,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生命的厚度,同时可以改变我的孩子和我的家庭,今生让经典深深镶入我的孩子的脑子里,让他的人生从此增加了为学的能力,虽然播下经典的种子,但不能立竿见影的起作用,但我相信老天的作用,所以我们只要尽人的能力,尽小小的能力,我们就把这个经典灌输在他的生命当中,这个经典就陪着他的生命一辈子,我觉得很幸福、很知足。
近来的研习也不断的学习家长的心法,那些优秀的妈妈都是非常沉着、淡定、智慧的,也只有那么智慧的妈妈,才能够引领出这么优秀的孩子,期望自己也能够达到那个境界。还有昨天讲课的王莹莹老师,聪明智慧又不失刚韧,培养出那么有才的女儿,为此赞叹!这两天感悟最多的是一切的因还是自己,永远是自己!这两年一直思考的问题,答案全在经典之中。一路走来,似乎是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。经典其实是人生的百科全书,愿我能够专注的学习,才不辜负我今天的福分,愿我能够拥有聪颖的智慧,一定可以超越自己,做好真正的内圣,好好努力,不畏艰难。
2019年5月13日-5月19日 中阶九期 许根燊
道中书院的“三个馒头”,丰盛的大餐,这几天感受特别震撼。由道中书院发起的“校长论坛”,让我们有幸听到几位校长、老师亲临书院为我们热情分享,越加激发我想在我的家乡促成一次“校长论坛”的强烈愿望。
我愿意竭尽所能去牵线搭桥,让道中书院的“校长论坛”能够辐射到贵州偏远的山区里面去,真正落实“传统文化进校园,经典诵读进课堂”,希望经典教育在家乡县城村镇的校园里遍地开花,经声四起,人才辈出。
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,“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;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”,这是对读书人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。推广读经,正是为了培养这样的文化种子!推广读经已然成为中国当下一道最亮丽的文化风景线!
(张金燕,吴伟宏编辑,陈亿挺审核)
延伸阅读:
1.蹉跎莫遣韶光老,人生唯有读书好——百日筑基·中阶九期开班
3.爱上这里,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,也许会成为未来更多人的选择
5.兜转半生,一无所长,一无所成,惟觉学犹可及,吾愿好学而尽余生
6.从一无所知,到知道了很多大咖,与志同道合之人共学适道,乃吾人生大幸
7.以艰难磨练心性,使其如金子般纯粹;走在正道上,心是安的,心安一切安
10.有一流的心性,必有一流的宣导;只有平时多流汗,出去才能不掉链子
微信名:道中書院
共學適道|守先待後
微信ID:daozhongdujing